目录
具有人文数理信息基础、培养国际化一流热流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付雷;杨富鑫;唐桂华;陈磊;马挺;许清源;张丽娜;贺进;张力之;何雅玲;陶文铨;王秋旺;1-5
基于SC-OBE-CQI理念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探索——以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为例权辉;李仁年;魏列江;张人会;韩伟;程效锐;6-8+13
前言何雅玲;7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王晓墨;陈刚;成晓北;9-10+19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改革的探索成晓北;王晓墨;罗小兵;11-13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实践为例路勇;郑洪涛;谭晓京;马修真;贾九斌;14-16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与动力类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穆林;东明;贺缨;刘晓华;尚妍;唐大伟;17-19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的能动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黄兰芳;金滔;邱晗凌;俞自涛;王勤;周昊;徐象国;20-22+29
新工科背景下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哈佛大学工科教育在学科交叉方面的启示杨晴;王晓墨;成晓北;舒水明;陈汉平;23-24+33
基于OBE理念的生产实习双阶段多目标模式的研究任建莉;徐璋;平传娟;杨臧健;韩龙;25-27
新工科背景下传热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MATLAB在传热学例题中的应用楚化强;周勇;陈光;杨筱静;28-29
构建基于优质平台群的四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叶晓明;陈刚;成晓北;舒水明;王晓墨;兰秋华;30-33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专业大学生交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陈磊;唐桂华;王秋旺;何雅玲;陶文铨;34-35+55
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李忠;高波;康灿;36-38
当“新工科”遇上“新思政”——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培养研究高琼;39-42+48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能源动力大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姜宝成;刘辉;张昊春;何玉荣;帅永;秦江;黄怡珉;王洪杰;43-44+52
新经济形势下的华南地区能源与动力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廖艳芬;余昭胜;马晓茜;45-48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类专业实验教学为例陈家星;赵志军;崔国民;武卫东;49-52
所系结合,推动新能源英才班建设胡茂彬;裴刚;53-55
基于行业特色的能源动力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程效锐;李仁年;张人会;黎义斌;赵伟国;王晓晖;56-58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的初步探索金辉;59-61
新工科背景下锅炉原理课程建设的探讨陈刚;方庆艳;张成;张小平;王晓墨;成晓北;62-6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来稿须知65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创新与改革曾洪涛;史凯旋;66-67+89
格式塔认知心理学在工程热力学教学中的应用郭瑞;华永明;李舒宏;蔡亮;段伦博;刘倩;沈德魁;68-71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周云龙;李洪伟;洪文鹏;72-73+96
诗画流体力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晓英;王军锋;王贞涛;李昌烽;霍元平;顾媛媛;74-76
研究方法与前沿技术课程联合建设与改革实践探索梁兴雨;王天友;卫海桥;谢辉;高文志;77-79
气液两相流流型的PBL教学经验吴幸慈;80-81
流体力学教学策略的探索龚建英;82-83+104
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环保教育通识选修教学改革——以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为例李延吉;杨天华;李润东;魏砾宏;栾敬德;李少白;烟征;贺业光;84-86
核动力装置及设备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曾令艳;王海明;宋彦萍;帅永;黄怡珉;张昊春;齐宏;高继慧;87-89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改进的研究徐洪涛;陆威;90-93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高英;朱跃钊;许辉;杨丽;王银峰;朱林;94-96
“教学并重、主体突出”的叶轮机械原理课程改革高丽敏;赵磊;曹志远;刘存良;刘波;张皓光;刘汉儒;余晓京;97-98
工程热力学课程改革如何适应“新工科”建设黄晓明;许国良;王晓墨;方海生;吴晶;99-101+107
数值积分法在传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许国良;黄晓明;王晓墨;方海生;102-104
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反思与实践余晓京;施永强;杨青真;王掩刚;105-107
能动专业课程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李威;胡长兴;虞效益;沈祥智;徐美娟;李建新;108-109+123
SPOC翻转课堂模式在CFD课程中的应用——以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基础课程为例翟明;宋彦萍;刘辉;姜宝成;邹旬;110-112
基于雨课堂混合式学习的传热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何光艳;韩东太;晁阳;113-115+132
能源动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杨昆;罗小兵;冯晓东;王嘉冰;116-118
基于“互联网+”时代智慧教学的课程实践探索蔡晓东;汪元;赵玉新;梁剑寒;119-120
OBE教育模式在工程热力学教学中的应用何茂刚;张颖;刘向阳;121-123
地方本科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和分析范式与实践——基于泰勒课程原理和修订版教育目标分类模型陆卓群;刘和云;124-129
BIM技术在暖通空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张绍志;张荔喆;赵阳;张学军;130-132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能源动力类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国杰;张新玉;路勇;赵晓臣;133-134+141
工程热力学中火用概念的归一与泛化郑宏飞;刘淑丽;康慧芳;135-138+144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工程热力学教学研究和实践许津津;姚寿广;冯国增;139-141
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探索和实践刘迎文;雷祥舒;142-144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态发展路径探析胡亚敏;王谦;王爽;刘馨琳;冯永强;钱黎黎;145-146+149
对提升能源学科教学综合性的几点浅见李明佳;童自翔;147-149
传热学MOOC的实践与思考李增耀;曾敏;王秋旺;陶文铨;150-152+158
学科交叉复合的“智慧能源系统理论与应用”课程建设研究孙志坚;俞自涛;郑梦莲;钟崴;黄兰芳;林小杰;王丽腾;153-155
工程热应用与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杨茉;王治云;李凌;叶立;陆威;黄维佳;156-158
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和创新实践李季;王修彦;杨勇平;159-161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动力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谭晓京;162-163+169
基于翻转课堂的舰船动力装置控制运行实践课程实战化教学设计丁泽民;高祥;余又红;王文华;景永涛;164-166
燃气轮机结构和强度课程特点与教学问题分析董平;岳国强;张海;李淑英;姜玉廷;高杰;罗明聪;167-169
基于点对点共享技术的互联课堂设想孟凡凯;杜永成;王超;谢志辉;杨立;170-171+181
燃气轮机结构和强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董平;岳国强;张海;李淑英;姜玉廷;高杰;罗明聪;172-173+194
基于雨课堂与支架式教学模式耦合的双语课程设计与实践汤东;尹必峰;雎志轩;174-175+186
大平台教改背景下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建设——能源转换与管理课程教学与实践姚晔;176-178
工程热力学系列课程的教改理念与创新教学实践姚寿广;冯国增;许津津;顾丛汇;宋印东;179-181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尹少武;冯妍卉;姜泽毅;童莉葛;夏德宏;王立;182-184
燃气轮机结构和强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CDIO模式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董平;岳国强;张海;李淑英;姜玉廷;高杰;罗明聪;185-186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传热传质学可视化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豆瑞锋;冯妍卉;温治;张欣欣;187-191
基于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赛车工程实践改革毕凤荣;沈鹏飞;192-194
基于虚拟仪器的新型教学方法刘晓楠;贺彦博;杨晓涛;195-197
能动专业实验课程翻转课堂实践探究李俊;王锋;周永利;198-200
火电机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与实践王进仕;赵媛媛;种道彤;严俊杰;201-203+210
300MWDCS仿真系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张小平;杨涛;张成;张燕平;204-205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实验探究能力评价体系魏燕;206-208
蒸汽动力系统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宋福元;杨龙滨;张国磊;李彦军;葛坤;209-210
培养核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虚拟仿真实验探索吴宏春;张斌;李云召;赵媛媛;211-214
虚拟仿真平台及App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刘海龙;沈学峰;郑诺;施洁钻;高波;王军锋;215-217
新形势下能源动力类实验课程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机制研究刘海涌;郭涛;刘存良;218-220
火电厂典型故障虚拟仿真实验构架设计郑莆燕;任建兴;潘卫国;朱群志;王渡;闫霆;221-222+224
热工流体新实验改革探索彭大维;王敏;徐菁旌;223-224
燃烧学中燃烧测量实验的教学实践娄春;225-226+229
基于问卷调查探讨传热学演示实验教学新模式孟婧;陈思远;张晓鹏;唐上朝;王小丹;张可;227-229
过程性考核在太阳能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实践探索蒲文灝;张琦;岳晨;韩东;何纬峰;230-231
嵌入式微课在工科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杜锦才;俞自涛;孙志坚;黄灵仙;林芝;吴焱;陈坚红;范利武;吴杰;232-234+250
基于“翻转模块化实验”的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杜文静;辛公明;陈岩;王湛;235-236
流化床锅炉燃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与改革探讨刘晓刚;陈巨辉;237-239
传热学“五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吴里程;康灿;240-242
热工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徐长松;宋福元;243-245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热流创新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热流国际班”的探索与实践杨富鑫;何坤;任秦龙;付雷;唐桂华;许清源;张丽娜;何雅玲;陶文铨;王秋旺;246-250
科教融合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东明;尚妍;贺缨;唐大伟;刘晓华;穆林;251-252+261
科研反哺教学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实践王金锋;谢晶;张青;杨大章;253-254+296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船舶动力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王洋;靳相玮;路勇;费景洲;谭晓京;杜敬涛;李学民;255-257
高校教师进企业实践的效果评估指标设计郝一双;258-261
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王谦;高波;康灿;袁寿其;262-263+299
全英语教学与能源动力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陈九法;盛昌栋;任佳;许尹惠子;264-266
信息技术在大学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中的应用研究黄丹;267-269
能源动力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冯晓东;罗迪;王晓墨;刘哲;孙伟;270-272
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管文洁;骆仲泱;273-275
机械专业热工学课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邱琳;陈文璨;冯妍卉;尹少武;张欣欣;276-279
基于互联网的新高考招生途径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洪军毅;韩海英;郭芝廷;280-282
工程热力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优化柏金;王谦;283-285
大学构建先进文化引领机制的策略研究马楠;286-288
新工科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李亚奇;李峰;王涛;289-291
基于层次和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法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余昭胜;廖艳芬;夏雨晴;顾文露;卢晓鸾;马晓茜;292-296
能源类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王英双;刘志春;张立麒;297-299
强化立德树人的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探索曾玲晖;张翀;刘华清;300-302
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与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王静;303-304+308
一个流体力学经典书籍上“连续错误”的讨论李昌烽;王晓英;郑俊;李明义;赵文斌;305-308
工程教育权威学术期刊工程院院士人手一册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