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最新目录
 
/ /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05期

 
目录
特约专稿
创新教育的文化视角——工科之“新”的文化高度(三) 李培根;1-4+23
智能时代的教育 李德毅;马楠;秦昆;5-10中国高校
深化产教融合 为社会培育英才 2+201-202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周世杰;李玉柏;李平;肖鸣宇;黄廷祝;曾勇;11-16
从“两新交汇”迈向“两新交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探索 吴仁华;邱栋;陈群;庄伟卿;潘林;17-23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鲁嘉华;郑树彬;王娟;24-29
多方协同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杨若凡;刘军;李晓军;30-34
新工科人才的新能力及其培养实践 龙奋杰;邵芳;35-40学术动态
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新工科建设与产教融合”研讨会综述 张炜;陆国栋;王雨洁;沈锦璐;李拓宇;41-44
福建工程学院“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暨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李宁;93-95工程教育前沿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CDIO模式异同分析与相互借鉴 杨毅刚;宋庆;唐浩;45-51
智能化社会下计算教育的演进趋势与多元路径 吕正则;张炜;邹晓东;52-57+122
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0所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报告文本分析 陆国栋;赵燕;赵春鱼;58-64
融合创新范式下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研究 叶春晓;朱正伟;李茂国;65-70+95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生自主学习力的深度构建——以X大学“现代密码学”SPOC翻转课堂为例 李瑾;张宁;云霄;71-77
专利库和案例库:基于利益共容机制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索 曹海莹;赵大海;王鼎;武崇福;王立伟;78-82
基于新工科的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 盛建龙;叶义成;刘晓云;杨彦;刘洋;83-87
地方高校“学训研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刘冰;刘崇磊;潘海生;88-9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精准寻位与创新推进:应用型高校的中坚之路 史秋衡;康敏;96-101
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刘彦军;102-110
新技术变革与高等教育应对: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应然、实然、必然之路 谢志远;戴威;111-116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制度性困境、成因与机制构建 朱建新;117-122高等职业教育
新时代 新技术 新挑战 新商职——基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思考 邵庆祥;123-129
协同创新引领高职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和路径 夏伟;肖坤;李夏菁;130-134
新技术新经济背景下高职专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制造类专业随动产业升级系统方案应对挑战的方略 温贻芳;苏益南;苏华;135-142
高职院校基于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内涵与实践 王志梅;田启明;143-148
新时代 新高职 新征程——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考 李小文;夏建国;149-153教学工作研究
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施晓秋;154-160
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黄炯;叶伟巍;谢孟泽;段忠贤;161-165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翻转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以A校“工程热力学”课程为例 孟军;刘冰璇;翟洪江;兰淇;166-171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科技园服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提升对策——以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郑刚;郑青青;梅景瑶;邵明国;172-177
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贾建锋;178-182
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创业意愿的演变研究——基于微信社交工具的视角 李正卫;陶鹏;刘巍伟;183-188工程教育理论与历史
苏联专家与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以交通大学为例 刘丽梅;姜玉平;189-195
茅以升工程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 曾甘霖;196-200
点击在线投稿
 
 
 

(c)2008-2018 学术规划网

 

本站产品最终解释权归NDHX.NET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